騰退老產業 北京力拚科技創新

北京3年來持續紓解非首都功能,從加法到減法、從增量到減量,擺在規劃國土委主任魏成林辦公桌上的《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(2014-2030)》,將為北京發展歷史進程上,留下深刻足跡。

《北京日報》報導,從增加建設用地到給城市空間「留口氣」,從「攤大餅」到給城市嵌入「楔形綠地」,反映北京城市治理的理念轉變;北京未來的新路線,也在一次次的探索中逐漸清晰。

 
 

今年,轄區內最後12家批發市場將和大紅門說再見;與大紅門齊名的批發市場,最後5家也將在年底前關停;伴隨著紓解,北京各級領導幹部都在思考一個問題:挪出來的空間做什麼?

連續三年,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每年都要到批發市場商圈調研檢查疏解工作。他說「務必把騰退出來的空間利用好」。去年,北京前門大柵欄一座佔地1850平方公尺的「百花園」落成開放,這裡曾是一處雜貨市場,紓解後,就地還綠,對於周邊居民來說,出門逛公園不再是奢望。

然而,紓解後,北京經濟靠什麼支撐?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指示,把紓解非首都功能,瞄準「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」,一個個高端項目,相繼入駐低端騰退產業空間。

如今,中關村西區一帶已壓縮電子賣場和購物中心零售營業面積55萬平方公尺,紓解2100多家商戶;而騰退出來的「黃金寶地」,全都被智能硬體、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項目填補。

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合生說,海淀、亦莊、通州、朝陽,低端請出去、高端引進來的巧妙騰挪與置換,正在全市遍地開花;如今想進開發區,必須是緊跟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項目。

北京正全力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,北京市「十三五」規劃中,北京定位成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,「大腦」留在北京,「肢體」向津冀伸展,整個京津冀區域,形成一條以原始創新為龍頭的跨區域科技創新園區巨鏈。

(旺報)